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因为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劳动力很多向城市转移,不少有条件的青年选择在外安家与年轻一辈的传统孝道意识不浓厚等缘由,在不少农村都出现了“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现象。不少的农村空巢老人不只在生活上得不到满足,在心理上也出现了心情抑郁、沮丧、孤单等问题。人口学家统计,到2050年,国内的独居和空巢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以上,农村空巢老人占全国空巢老人的70%以上,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疾病的比率为60%。“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国内农村有35.1%的老人常常感到孤独,不少学者研究显示,80.94%的农村空巢老人伴有中到重度的孤独感。”[1]可见,农村的空巢老人与老人的孤独问题应引起大家高度看重。本文主要结合空巢老人孤独问题的表现,研究怎么样更好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对引导老人克服孤独等心理疾病,帮助农村空巢老人重建健康的心理状况以“享天伦之乐”,具备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孤独问题的表现
周怡经过实践调查后指出,农村老年人来讲最害怕的就是孤独,以此次调查为例,感到非常孤独的老人占39%,不感到非常孤独的占57%,还有4%的老人选择了不了解。[2]可见孤单已成为梦魇,时刻随着着农村空巢老人。要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第一要明确孤独问题的表现,笔者觉得农村空巢强烈的孤独感主要表目前以下三个方面。
1.1思念无处诉说,苦乐唯自己知
“活着就耐活着,反正土都埋到了脖子那了,还想奢求什么啊!”一句话道出了空巢老人多少的辛酸。子女外出工作或安家,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电话也极少联系,家庭的重任、抚养第三代的责任压得空巢老人喘不过气。老人的心事除去跟我们的老伴说,找不到更好的倾诉对象,但对于儿女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是老伴也替代不了的。
不少的农村空巢老人不会用电话,即便有些人会,但因为年龄缘由,视力降低,看东西模糊或怕打扰子女的工作或学习等缘由也不会主动给我们的子女拨打电话,而是被动地等待电话。不少子女婚后由于家庭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对爸爸妈妈不闻不问。久而久之,爸爸妈妈都不愿再跟我们的孩子倾吐心声,双边的关系也变得愈加冷淡。
1.2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精神寂寞、郁郁寡欢是空巢老人孤独问题的真实写照。具备劳动力的空巢老人会自己下地劳作,各家各户的土地比较分散,老大家只在自己家里种植的范围活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极少会与别的人交流,这样持续太久,愈加不喜欢与其他人交流,精神上的孤单就会表现得愈加明显;没劳动能力、活动比较困难的老人会选择待在家面,获得社会消息的途径狭窄,与老人团体、与社会脱节,终日郁郁寡欢。农村里失去配偶或无子女的独居老人,吃、住、行都是一个人,精神寂寞、郁郁寡欢的孤独问题会表现得愈加明显。
1.3易上当被骗,失去正确判断能力
赵晓晗、郭建斌指出,老人对外部消息的闭塞,会使其社会化程度愈加低,内心愈加空虚,孤独感更强。[3]近年来,空巢老人遭到电信诈骗、非法筹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等案件侵害的比率明显上升。一方面是因为老人??法律保护意识淡薄,但其次也是由于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外部消息闭塞、内心孤独。在农村,各家居住都相对分散、独立。一般村子里没什么大事,老大家就自己待在家,对于陌生人的搭话,他们非常乐意回答以暂时缓解他们孤单的心情。老大家就日渐放松了对陌生人的警惕,听信陌生人的各种言辞,把骗子对他们所说的欺骗当成是一种关怀,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能力。最后感情和钱财都让人骗了,也给社会打造了一种“农村老人最好骗”的现象。这其实也是农村空巢老人孤独问题的表现之一。
2.对策建议
2.1对空巢老人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独立团结意识
第一,当地政府、村委会可以组织专业职员给空巢老人加大思想教育,疏通他们期望儿女待在身边、以儿女防老的传统思想,解决老人心中的各种猜疑与困惑,帮助他们独立自主的过好我们的晚年生活。劝解老人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尽可能不要培养倚赖子女、完全依赖子女的心态。空巢老人只须精神独立了,即便没子女在身边也能正常有序地拓展我们的生活。第二,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还应不断帮助老人提升心理素质,不要谈论邻里是非,增强团结意识。帮助老人拓展生活圈,增强老人之间、邻里之间的团结,增进老人之间的友谊。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远水救不了近火,”当老人遇见突发情况,儿女不在身边、自己不可以解决时,邻里之间也可以搭把手,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老大家切莫因平时小事破坏邻里感情。
2.2青年应树立孝道意识,慰藉爸爸妈妈孤单心灵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优良传统之一。然而伴随社会进步与经济的进步,不少青年功利得失心太重,对这一优良传统的认可感也渐渐降低,尤其是因为家庭内部矛盾,使得他们的孝道意识渐渐淡化。这类都是老大家感觉自己被子女、被家庭所抛弃。作为子女,应从小树立孝顺爸爸妈妈的好风尚,不在生活琐事上与老人斤斤计较,发扬孝顺老人的优良传统。在外务工、求学、安家的子女要与家面的老人多通电话,多与爸爸妈妈交流。常常回家看看老人,关心他们的平时生活与精神状况。当家里老生活病或感觉无助时,青年应与他们多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用饱含关心、温暖的话语默默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子女即便不在身边,但子女那份浓浓的关爱仍在身边萦绕,使他们孤单寂寞的心灵得到安慰。 2.3面向当地招募志愿者,成立空巢老人关爱团队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孤独问题可以借鉴海外的义工规范,动用政府、学校的力量,面向当地招募服务农村空巢老人的志愿者,成立空巢老人关爱团队。号召当地的青年、学生尤其是熟知当地空巢老人真实生活状况的青年、学生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关爱团队,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孤单问题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以真诚、真心、爱心去打动老人,让老人信赖志愿者,自愿交谈我们的心声。关爱团队按期组织集体帮扶,挨家挨户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点;与老人交谈,尽量排除他们的孤独感,让没子女在身边的老人也能“老有所依”。
2.4创办农村老年活动室、排遣孤寂生活
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期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依。[4]农村的老人娱乐场合与娱乐设施相当少,甚至没。没劳动力的老人整天就待在家或者在家周围活动,没一个活动室能让这类孤单的老人聚在互诉衷肠、排遣孤寂生活。因此,当地政府与村委会应该依据当地空巢老人的人数,以村、以乡为单位修建老人活动室,添设老年娱乐设施。节日,给老大家举办一些庆祝节目、发放一些小礼品,让他们也感受节日的快乐与喜悦,打造热闹、和谐的活动室环境,给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5进一步健全医疗规范、关注老人身体健康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健全规范、改进工作,推进养老事业多样化、多元化进步,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5]健全医疗规范,更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老人医疗问题,为老人培养健康的心理,排除孤独感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虽然国家的医疗规范已经非常完善,但老大家的积蓄与国家对老大家的生活补助相对于昂贵的医药费而言,真的是杯水车薪,在广大的农村不少老生活病了仍选择“小病拖着、大病等死”。老人的身体素质降低了,心理承受能力也会相应降低,孤独感也会增强。不断健全农村的医疗规范、改进医疗设施、提升医务职员的职业素质,对条件有限的老人按期进行身体检查,帮助他们早日发现疾病、早日进行治疗,给予生病的老人相对打折的医疗服务,帮助已经因病致贫的老大家重新过上幸福生活。让老大家意识到他们并不孤单,全社会都在关心,关爱他们。